对历史人物探讨的写作-荆轲塚前思荆轲(2)

春燕 1172分享

  荆轲,是一个勇士!

  有人说,荆轲刺秦王失败,是因为他有勇无谋。朱熹认为:“轲匹夫之勇,其事无足言”,连司马光也说:“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,不亦愚乎!”,荆轲真的没智慧吗?

  窃以为,荆轲刺秦王失败,是多方面原因综合影响的结果,盲目地说荆轲是一介莽夫而没智慧是不准确的。为了此次秦国之行有信,使秦可亲,荆轲向太子丹提出“诚能得樊将军首,与燕督亢之地图,奉献秦王”的要求,此乃其智的表现之一;知太子不忍,乃遂私见樊於期,并说服樊将军自献秦国“欲购之千金、封邑万家”的首级,此乃其智的表现之二;既至秦,以厚礼笼络秦王宠臣蒙嘉,让其事先在秦王面前为燕国美言,此为其智的表现之三;至陛下,当秦武阳色变振恐之时,荆轲顾笑秦武阳,一句“北蛮夷之鄙人,未尝见天子,故振慑”,更表现出他的机智敏慧。

  荆轲,是一个智士!

  更有人把荆轲刺杀秦王失败归咎于他的剑术不精。陶渊明在《咏荆轲》一诗中亦说:“惜哉剑术疏,奇功遂不成”。那么,荆轲的悲剧真的是剑术不精吗?

  诚然,荆轲的剑术并不超群绝伦,在前往燕国途中与盖聂论剑,曾被盖聂“目之而去”,但我认为,荆轲是有自知之明的。考虑到入秦之不测与责任之重大,在他的计划中,除了上殿近秦的必备诱饵——樊於期的头颅和燕国的督亢地图外,还必须要找一个得力的助手,“臣有所善客盖聂未至,欲俟之以为副。”他已有了合适的人选,虽然“其人居远未来”,但是荆轲相信他会来的,而且荆轲也为他准备好了行囊“为之治行”。可是,就在这“顷之”的等待之中,太子丹急躁且多疑,责之逼之:“日以尽矣!荆卿岂无意哉?丹请先遣秦武阳。”荆轲在不得已的情况下,怒叱太子丹道:“今日往而不反者,竖子也!” 怕自己被太子误解,于是“请辞决矣,遂发”。而副使秦武阳徒有虚名罢了,当荆轲一个人在宫殿追逼秦王时,秦武阳在哪里? “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”的风险比荆轲原来预期的成倍地增加了,倘若荆轲所等的那个“善客”与他一起上殿,情形还会是这样吗?

  从整个事件发展中,可以看出荆轲虑事的周全和识人的眼光,可惜,令人扼腕长叹的是:太子丹既不了解荆轲志在必胜的深谋远虑,也不了解荆轲抵抗秦暴的坚定心志。所以,荆轲的悲剧,不是剑术高低的悲剧,而是一个貌似“知遇”实则“不遇”,看似“相知”其实“不知”的悲剧。

  荆轲,更是一个可敬可叹的悲剧人物!

  荆轲,你绚烂地倒下,眼中带着不甘,但你深入虎穴、挑战强者的勇气实在令人钦佩!你是一个时代的化身,你虽败犹荣!“悲歌易水寒,千古见精爽”,我读你,知你,懂你,你是一个爱国志士,勇士,智士,更是一个可敬可叹的悲剧人物!

  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……”我踏着旷野的荒草,去寻觅荆轲远去的踪迹时,沉默的土地似乎在昭示我:沧桑易变,正气不泯,忠义犹在,只有为拯救劳苦大众而英勇献身的壮举,才能在神州

  大地上升腾起永远不落的炫丽光环!

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!


公众号:文艺朝歌
作者:靳秀兰

相关文章

4677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