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姐日志的心得体会(三)-学习(4)
一是不要试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。
可以是从不同市场循序渐进切入,
也可以是从不同客户群体循序切入,
还可以是分年龄等等,
就是不可以试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。
这点在彼得.蒂尔的《从0到1》中也有类似的阐述,一定要从某个小的利基市场切入,避免与市场领导者正面冲突,否则就会陷入红海市场,所有的利润都会被竞争拖垮。
把这个理论拓展到个人,也是如此。
不要指望自己能够让所有人满意,找到你希望满足的群体就好。
职业生涯也是一样,不要指望可以成为所有行业的专家。
二是要能找到较大的市场空间。
定位游戏最困难的就是找到独一无二的定位(既无人占领又有效),还能有较大的市场需求。
如果市场需求小,即使找到合适的定位,也难以维持生存。比如现在的共享经济,都是要找高频应用,如果应用太低频,很难保持运营。
再比如共享单车这个定位,“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”,就是一种典型的位置空位(避开了政府部门的固定桩位共享单车,又避开了始终单车出行的人群,最开始盯的是地铁出行的人,而后才扩大到小范围出行的人群),而且算是高频应用(现在光是OFO单车的每月使用量就达到2000万单)。
三是最好能够与客户的原有认知搭上关系。
对于新产品来说,这点特别重要。
要想在客户的心智中占有一席之地,基本要是各自行业的领导者。
作为新进入者,如果可以利用客户原有的认知,将自己的产品、服务和概念同客户心智中已有的认知关联,就会让客户顺带着记起你。
比如,七喜相对客户之“非可乐”的定位,云南白药相对创可贴无药之“有药”的定位。
第三:个人也需要定位。
一个人就是一个公司,我们也需要不断地推销自己。这个时候,对自己的定位就特别重要。
问自己几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判断你是不是对自己定位清晰。
你是什么样的人?
你在生活中的定位是什么?
你能用一个概念来概括你自己的定位吗?
要是能的话,你能通过自己的职业来确立这个定位并加以利用吗?
然后,姐才发现,姐对自己也只有非常模糊的认知,无法用词汇清晰地表述出来(泪)。
对自己的定位,应该是时间管理中所说的“重要但不紧急”的事情,也因为很困难很残酷,我们才会一拖再拖。
不过,姐已经决定不再拖延,争取在年底之前对自己清晰“画像”,确定定位,再用别人眼中的自己进行比对调整。
有兴趣的朋友,还可以延伸阅读特劳特的另一本书《人生定位》。
《人生定位》是一本被很多人低估的书,也许正是应了特劳特先生自己说的,看来在别人心智中,他应该更加擅长公司层面的营销和定位,而不是个人激励,哈哈。但就书本身来说,姐觉得非常棒,一一对照着自己看,特别有收获,以后有机会和你们分享。
回到这本《定位》,因为特劳特先生在6月份的过世再次成为热点。
但凡从事市场工作的同学,都应当满怀敬意地好好翻阅这本书,经典的理论不过时。
因为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,我们要么已经正确、精准地定了位,要么还在错误的定位中。
>>>下一页更多精彩“二姐日志的心得体会(三)-学习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