梦溪笔谈·书画原文注释及翻译(3)
宋迪论山水画“活笔”
【原文】
度支员外郎宋迪①工画,尤善为平远山水。其得意者,有《平沙雁落》《远浦帆归》《山市晴岚》《江天暮雪》《洞庭秋月》《潇湘夜雨》《烟寺晚钟》《渔村落照》,谓之“八景”,好事者多传之。往岁小窑村陈用之②善画,迪见其画山水,谓用之曰:“汝画信工,但少天趣。”用之深伏其言,曰:“常患其不及古人者,正在于此。”迪曰:“此不难耳。汝先当求一败墙,张绢素讫,倚之败墙之上,朝夕观之。观之既久,隔素见败墙之上,高平曲折,皆成山水之象。心存目想:高者为山,下者为水;坎者为谷,缺者为涧;显者为近,晦者为远。神领意造,倪然③见其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,了然在目。则随意命笔,默以神会,自然境皆天就,不类人为,是谓‘活笔’。”用之自此画格得进。
【注释】
①宋迪:字复古,洛阳人。历官度支员外郎。善画寒林、松石,尤善平山远水。作画崇尚意境,苏轼曾称其画“妙绝一时”。
②陈用之:“之”亦作“智”。郾城(今属河南)人。仁宗天圣中为图画院祗候,未久罢归。居小窑镇,世人多称之为“小窑陈”。善画佛道、人马、山川林木,而偏于精详。
③倪(huǎnɡ)然:通“恍然”,忽然领悟的样子。
【译文】
度支员外郎宋迪精工绘画,尤其擅长平山远水。其得意作品,有《平沙雁落》《远浦帆归》《山市晴岚》《江天暮雪》《洞庭秋月》《潇湘夜雨》《烟寺晚钟》《渔村落照》,称为“八景”,喜欢的人多为传播。往年小窑村陈用之善于绘画,宋迪见其山水画,对他说:“你的画确实精工,但缺少自然情趣。”用之深深叹服他这话,说:“我常担心自己的画不及古人,正在于这一点。”宋迪说:“这点不难做到。你可以先找一堵破败的墙壁,对着墙壁张起一幅白色丝绢的大画布,然后倚在败墙上,早晨晚上日出日落时,都看败墙在画布上的投影。观看得久了,隔着画布就能见到败墙的上部,高低平凹,曲曲折折,都能变幻成山水的景象。心目一体而存想:败墙高处是山,低处是水;凹陷处是山谷,缺口处是山涧;显豁处是近景,模糊处是远景。神会而意到,忽然发现败墙上都是人物、禽兽、草木飞动往来的景象,全然历历在目。于是随意命笔,默然画出心领神会的意象,自然画中的意境就都天然而成,不似人为的造作,这就叫做‘活笔’。”用之自此以后,绘画的格调得以不断进步。
徐铉善小篆
江南徐铉①善小篆,映日视之,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,正当其中。至于屈折处亦当中,无有偏侧处。乃笔锋直下,不倒侧,故锋常在画中。此用笔之法也。铉尝自谓“吾晚年始得竵匾②之法”。凡小篆,喜瘦而长;竵匾之法,非老笔不能也。
【注释】
①徐铉(917—992):字鼎臣,广陵(今江苏扬州)人。初仕南唐为大臣,入宋后历官给事中。
②竵(wāi)匾:读作“歪扁”。小篆书法,如传统所称的“铁筋篆”,一般喜正直瘦长,然过正而无偏侧,皆长而无扁圆,则显得呆板。竵匾之法,盖折衷隶法于篆书,虽有歪、扁之笔而不失正,是为难得。
【译文】
南唐徐铉善于小篆书法,对着日光看他的小篆作品,笔画的中心都有一缕浓墨,恰在笔画的正中。至于笔画的曲折之处,这缕浓墨也在正中,没有偏侧到笔画两边的。这是由于笔锋直行,既不倒退,也不偏斜,所以笔锋常在笔画的正中。这是小篆书法正宗的运笔法度。徐铉曾自称“我到晚年才摸索出竵匾之法”。凡是小篆,一般喜欢瘦而长;折衷使用歪、扁的运笔法度,非具有老到经验的书法家不能做到。
吴道子画圆光
【原文】
《名画录》①:“吴道子②尝画佛,留其圆光,当大会中,对万众举手一挥,圆中运规③,观者莫不惊呼。”画家为之自有法,但以肩倚壁④,尽臂挥之,自然中规。其笔画之粗细,则以一指拒壁⑤以为准,自然均匀。此无足奇。道子妙处,不在于此,徒惊俗眼耳。
【注释】
①《名画录》:五代张僧繇著。
②吴道子:唐代著名画家,阳翟(今河南禹州)人,唐玄宗时任内教博士,改名道玄,世称画圣,其绘画技法对后世影响很大,尤其擅长画佛教和道教人物。
③运规:转动圆规。运:转动。
④倚壁:靠近墙壁。倚:在古汉语中有一个义项就是“靠近”,如李白诗《明堂赋》“岌嵩喷伊,倚日薄月”中的“倚”。
⑤拒壁:抵住墙壁。文中是指画线条时,伸出一个手指抵住墙壁来固定画笔与墙壁的距离,从而画出粗细相等的线条。
【译文】
《名画录》里说:“吴道子曾经绘制佛像,留下一圈佛光不画,等到举行盛典的时候,当着成千上万人的面,举起手来一挥而就,佛光圆得就像用圆规所画一般,众人无不惊叹。”画家绘制圆形自有办法,只要将肩头靠近墙壁,尽量伸长臂膀挥手画圆,(所画的圆)自然像用圆规画出的一样。画家控制笔画粗细的方法,就是由握笔之手的一个手指抵住墙壁作为保持距离的标准,画出的线条自然粗细均匀。这些都不足为奇。吴道子绘画的高妙之处并不在于这些地方,只不过令俗人之眼感到惊异罢了。
晋宋人墨迹
【原文】
晋、宋人墨迹,多是吊丧问疾书简。唐贞观中,购求前世墨迹甚严,非吊丧问疾书迹,皆入内府。士大夫家所存,皆当日朝廷所不取者,所以流传至今。
【译文】
现存的两晋及刘宋时人物的书法真迹,大都是吊丧问疾的书信之类。唐代贞观年间,搜访购求前世书法真迹的措施非常严格,只要不是吊丧问疾的书信之类,全都入于皇宫的内府。如今士大夫家所收藏的,都是当时朝廷所不收的,所以能够流传到现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