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-3岁宝宝亲子教育活动方案设计
对于孩子们的教育,是从胎儿就开始了的,而我们对0-3岁之间的宝宝们应当如何教育是好,有什么准则与基准么?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03岁宝宝亲子教育活动方案,希望大家喜欢并且能够有所收获。
03岁宝宝亲子教育活动方案(以静养胎篇)
【静以安人,以静养胎】
当今之下,儿童早期教育问题已经得到大部分家长的广泛关注,比如有的家长说:“孩子还在肚子里,我和丈夫就做好了教育计划,我们要让孩子一出生就有丰富的音乐细胞,我们每天都让他听莫扎特的音乐,把听筒放在妈妈的肚子上面。”
“爸爸现在晚上有一件重要的任务:拿着手电照着妈妈肚子里面的宝宝,然后跟你对话。”
当宝宝还是个细胞时,我们对他的教育就开始了!
那么,我们的胎教办法可行吗?
古人有胎教的概念吗?
他们是如何做的呢?
难道古代真的有这么奇妙的胎教吗?
当然有。胎教的思想,细数一下,可以追溯到近3300年前。传说西周的奠基者,即周文王姬昌还未出生,天下就有许多吉祥喜庆的事情发生:先是王宫上方有美丽的彩云缭绕,接着是人们看到有金色的神鸟飞过王宫,然后就是人们盼望已久的喜雨滋润西岐的大地。人民欢欣鼓舞,姬昌的父亲周太王兴奋异常,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聪慧文雅、大度有志的孩子来继承发扬自己的统一事业。太王美梦成真,后来的姬昌果然是一代贤王,奠定了周代统一的基业。其秘密何在呢?成功的胎教。
看看3300年前的准妈妈太妊是怎么做的吧:自从有孕以来,准妈妈太妊就“目不视恶色(眼花缭乱的颜色一点都不看),耳不听淫声(喧哗吵闹的声音一律不听),口不出敖言(粗俗鄙陋的词一个也不说)”。尽管《史记》中不乏溢美之辞,但“端一诚庄,惟德能行”的太妊的确开创了“为能胎教”的先河。原来,妊娠期间为了有利于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,母亲在精神、饮食、生活起居等方面应该所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,早已被古人敏锐地捕捉到了!
不仅仅是《史记》中有所记载,就连最早的医学著作《黄帝内经》中也有关于“胎病”的论述:有的婴孩生来就有脑病,也就是胎病,这是由于胎儿在母亲腹中时,母亲有所大惊,气上而不下,精气并居,直接影响了胎儿。因此,古人十分重视母亲的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。认为母亲心情愉快,则胎儿也安静;母亲惊恐不安时,胎儿发育亦受影响。看来准妈妈
们保持好心情是十分重要的,躺在子宫房子里的宝宝会第一时间感受到你的感受和感情!这是准妈妈对孩子施加的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影响。
2000多年前的汉代,是一个气势磅礴、人才辈出、创建丰功伟绩的时代。大一统的辉煌促进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。古代的胎教理论在这个时期也形成了体系。贾谊是当时的一位大儒,对太子教育也颇有研究,当然也包括胎教。就是他首次完整地提出“蚤谕教”的思想,主张太子一出生就进行教育。
贾谊在《贾谊新书·胎教》中说:“所求滋味者非正味,则太宰荷斗而不敢煎熬。”就是说孕妇要注重营养问题,要不食邪味,注重营养均衡。同时要饮食适度,既不过量饮食增加胃的负担而压迫婴儿,也不能饥肠辘辘使得婴儿无法吸收到充足的营养。可见,营养问题历来是胎教理论的重要内容。
“慎始敬终”是贾谊一直秉持的胎教思想。贾谊在《贾谊新书·胎教》中引用《易经》中的话,即“正其本而万物理,失之毫厘,差以千里,故君子慎始”。胎教就是对婴孩生命之始的慎重,所以要慎重对待。“外象内感”是进行胎教的基础,母体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把外界的景象映给胎儿,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,所以你不得不慎重。母亲与婴孩,是同一个灵魂支配着两个躯体,母亲是联系胎儿与外界的桥梁,胎儿通过母体与外界相沟通。因此,母亲的一言一行、喜怒哀乐都会直接影响到胎儿。
也就是说,母体接触的外在物质环境、人文环境以及母亲的言行举止、情绪状态等都直接影响胎儿发育。因此,古人强调孕妇要处于清净的环境之中,强调舒适的环境对胎儿发育的重要作用。《贾谊新书·胎教》中记载了“古者胎教之道,王后有身,七月而就蒌室,太师持铜而御户左,太宰持斗而御户右,太卜持蓍龟而御堂下,诸官皆以其职御于门内”。因为到了怀孕五个月的时候,胎儿耳目感觉已经渐趋完善,随之便能感受到外部的环境,清幽淡雅的环境对婴儿的成长发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另外,古人还强调孕妇要正礼端庄,视听正美。《贾谊新书·胎教》中要求孕妇“口不出狂言,笑而不喧,虽怒不骂”。要求孕妇不说脏话、大话,不要大声狂笑,即使发火也不要骂人。以求得心态平静、快乐、健康。提倡孕妇进行以“诗教”“乐教”为主要内容的美育,什么事美育呢,就是使内在的心灵变美,以陶冶平和的心境;在保胎养胎方面,孕妇要注意营养的摄入,要饥饱适中。《万氏女科》说:“妇人受胎之后,最宜忌饱食,淡滋味,避寒暑,常得清纯平和之气以养其胎,则胎之完固,生子无疾。”妇女怀孕之后要戒除不良嗜好,同时劳逸结合,注意卫生,“勤沐浴,勤梳理”;在精神方面,更要保持心情愉悦,把自己的快乐传给胎儿。这些点点滴滴至今仍是我们所强调的!也是准妈妈生一个健康的宝宝必须要做到的!
唐朝时出了位神医,人称“药王”,他就是孙思邈。这位悬壶济世的活菩萨对胎教也有独到的见解。孙思邈主张孕妇要“调心神,和惰性,节嗜欲,庶事清净”。简短的几句话囊括了胎教的精髓,也即调整心境,保持心情愉悦,同时注意适量活动,缓和脾气心性,节制不良嗜好,更要凡事清净,以静养胎。他从中医的角度强调胎教对胎儿生长发育及后天成长的重要作用,以至生子皆良,长寿、忠孝、仁义、聪慧、无疾。所以,胎教就是宝宝人生起点的第一步,虽然只有十个月左右,要远远少于以后的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,但却是良好教育的重要开端,这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是你在替孩子迈!
到了宋代,名医陈自明在《妇人大全良方》中就形成了专篇“胎教论”。
具天地之性,集万物之灵,阴阳平均,一气方凝,始受胞胎,渐成形质,子在腹中,随母听闻。自妊娠之后,则须行坐端严,性情和悦,常处静室,多听美言,令人讲读诗书、陈礼说乐,耳不闻非言,目不观恶事,如此则生男女福寿敦厚,忠孝贤明。
清末思想家康有为认为,天下之人皆出于胎,胎生既误,施教无从。意思是说如果婴孩在母体内得不到好的教养,出生后教育的作用也就显得苍白无力了。胎教是一个起始点,它的重要性不得不引起准爸妈的注意。我们进行胎教是对孩子负责,是尽为人父母之责任,是避免最小的恶,追求最大的善。
民国时期的教育家蔡元培也提出:“要做彻底的教育,就要着眼于最早一步……至少也要从胎教起点。”他还提出具体建议:“母亲备阅的文字,要乐观的,和平的;凡是描写社会黑暗方面、个人神经异常的,要避去。每日可有音乐,选取的标准与图画一样,激刺太甚的,卑靡的,都不取。总之,要孕妇完全在平和活泼的空气里面,才没有不好的影响传到胎儿。”他所提出的具体做法与措施是对古人胎教之道的继承与发展,即注意营养饮食,教妇有感,对胎儿进行乐教、诗教。可见,千年之外古人的胎教智慧不得不让我们叹服!
读到这里,你可能已经发现,中国古代传承的胎教思想与西方胎教理论,二者是截然不同的,一东一西,有着内在根本信念的差异。
东方“胎教”的静养,与西方“刺激”式胎教是完全不同的套路。依靠西方现代医学的发展,西方国家的胎教,强调要给予适量的刺激,包括声音、光照、父母与胎儿之间的“对话”等,这些都会有效地提高胎儿听觉及其他感觉的灵敏性,以便促进胎儿大脑中神经纤维和突触的发育。一句话,西方人胎教,强调一个“动”字,将刺激用到极致。而古代中国的国学典籍中,强调的却是“静”。这“静”,关键是什么?中医学认为:“胎借母气以生,呼吸相通,喜怒相应,若右所逆,即致子疾。”成书于清代的医学典籍《增补大生要旨》中强调:“胎儿借助妈妈的气息孕育生命,两人的气息相同,喜怒都是同步的。做妈妈的,一旦动怒、恐惧、伤心、愤慨,就会导致腹中的胎儿也因为出现这样的情绪变化,而出现病症。”
因此,国学经典中的胎教关键,不是“母子对话”“秉烛刺激”“乐声熏陶”,而是“以静制动”,今天看来,《增补大生要旨》中提出的的两点极其重要:
一是“静心气”。即孕妇不可轻易发生情绪的变化,要除去恼怒,凡受胎后切不可打骂人,盖气调则胎安,气逆则胎病。因此,孕妇要心情舒畅,不要轻易动肝火,否则会导致气不顺,气不顺则孕胎必受影响。
二是“适劳逸”。西方人在怀孕以后并没有特别的保护。我们常常看到西方人在孕后七八个月时,仍有人下水游泳,或者坚持大工作量的工作以及随意外出进行娱乐活动,这些活动仍然像平时一样,并不存在有意识的锐减。这些受孕以后的生活方式,在中国古典医学典籍中,是完全排斥的。当然,中国人讲究的孕后“静养”,并非绝对地拒绝各种运动,其关键在一个“适”字,要求将“动”和“静”适度结合起来。
许多第一次生小孩的准妈妈担心难产,还未生产,即倾向于剖腹。事实上这样的想法是消极的,无必要的剖腹产给婴儿和母亲都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。孕妇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,尽量避免难产状况的发生,才是准妈妈们应该重点关心的问题。按照中国传统医学的观点,克服难产的重要因素,是所谓受胎之后,适当活动,使气流通,百脉和畅,自无难产,顺产成为自然而然之事。“凡富贵人家,过于安逸者,每多气血壅滞,常致胎元不能转动。此于未产之先,亦须常为运动,庶使气血流畅,胎易转,则产亦易矣。是所当预为留意者。”
参照清代医书《万氏女科》中的说法:若好逸恶劳,好静恶动,贪卧养娇,使气停血滞,临产多难。怀孕五个月以前宜稍逸,五个月以后宜小劳。也就是怀孕五个月以后,孕妇可以适量劳作、活动,“小劳”可以使血液运行畅通,促进胎儿发育成长。这样也就不必担心难产。尽管今天西医中的神经医学、解剖学都十分发达,也建议大家尽量选择自然生产。
孕妇的适劳逸,要把握“度”,不可过劳也不可过逸,适可而止,否则过犹不及。不可以从事有危险的动作。古人提出“四慎寒温,胎前感冒外邪或染伤寒时症,郁热不解,往往小产堕胎,攸关性命,要知起居饮食最宜调和,夏不登楼,宜着地气,夜不露坐,宜暖背腹。受胎后不可升高,恐倾跌有损,也不可举手向高处取物,恐伤胎”。
一些学者以及海量的孕期保健书籍中,都提出了“刺激式”的母婴、父婴对话模式。从本质上看,在西方神经学科、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发展影响下形成的“刺激-应激”模式,对今天中国的育儿观念影响很大。但是,如果你仔细想想:西方的这套孕期教育模式是基于西方社会特征、个体特征和文化特征的产物,甚至还是七十年代后期、八十年代早期研究成果的体现,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成果。
当然,任何时候,“刺激”可以是教育方式之一,但不能是唯一的方式,更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方式。古代国学早教思想中蕴涵的理论,恰恰是对西方外在“刺激”胎教方式的一种补充,也是殊途同归的另一种思路。
母子之间良好、稳定的身心状态,父母之间融洽亲密的关系,特别是上述的“以静为先”的思想,以和谐、内敛的理念,强调母子双方身心一体,是经过几千年实践并且逐渐完善胎教理论,确实值得我们借鉴。
早教小贴士
1.孕期饮食调养要健康。胎儿在母腹,全赖母体气血供养,而孕母气血的充足,又赖饮食营养的化生。古人十分注重孕妇的饮食调理,主张孕妇的饮食应营养丰富而易于消化,宜清淡,不宜食味重、煎炙辛辣之物。
2.孕期心情要乐观。妈妈修身养性就是对婴儿早期教育的开始,可以使胎儿“外象内感”,使其健康聪颖。这时丈夫的作用就明显了:妻子怀孕以后丈夫需要尽其所能关爱妻子,帮助准妈妈保持心情愉悦。同时也是增进夫妻情感的绝好时机。
3.孕期劳逸要适度。准妈妈怀孕5个月之后要适当运动,使气血流通,百脉和畅,不要登高或提举重物,防止流产。